NY_T 2262-2012 螺旋粉虱防治技术规范
ID: |
1787E28118994662A3426312AFAC957F |
文件大小(MB): |
0.65 |
页数: |
9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8-11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020,B 16 NY,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2262—2012,螺旋粉虱防治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spiralling whitefly,2012-12-0y 发布2013-03-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NY/T 2262—2012,刖 自,本标准按照GB/T 1. 1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农业部农垦局提出,本标准由农业部热带作物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符悦冠、韩冬银、张方平、牛黎明、马光昌、黄武仁、朱文静,I,ny/t 2262—2012,螺旋粉虱防治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螺旋粉虱(AZe"odic"s dispersus Russell)的鉴别、监测及防治,本标准适用于我国螺旋粉虱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3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本标准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生产上使用的。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4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1,非疫区 pest free area,科学证据表明,检疫对象螺旋粉貳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保持此状况的地区,4.2,疫点 pest production site,经科学证据表明的有检疫对象螺旋粉虱发生的地点,4.3,非疫点 pest free production site,科学证据表明,检疫对象螺旋粉貳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在一定时期保持此状况的ー个限定区,域,并被作为ー个单独的区域,同非疫区ー样进行管理,4.4,监测 monitoring,指长期、固定、连续不断的观察和调查工作,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而摸清螺旋粉虱的分布区域,4.5,应急防控 emergent control,外来入侵生物侵入ー新地区时所采取的包括疫情封锁和扑灭等应急措施,4.6,综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根据螺旋粉虱发生蔓延特点及其发生和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协调应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以及其他有效的防治技术,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并控制其向非疫区扩散,1,NY/T 2262—2012,5螺旋粉虱的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5.1 鉴别特征,拟蛹蛹壳头胸区亚中央具2对.3对短而细的刚毛,背盘区分布有各种类型的小单孔,亚缘区有8,字型和双环型孔排列,亚缘区刚毛位于环列8字型孔内侧,背面具5对复孔,头胸部1对,腹部第3节.,6节各1对;管状孔近心形,宽大于长,舌状突相当发达,外露,伸出管状孔后缘,端部具2对刚毛。螺旋,粉虱各虫态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5.2 发生特点,螺旋粉虱发生特点参见附录B,6监测,6. I监测地点的选择,在螺旋粉虱的发生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监测。按照行政区划,以乡镇、农场为调查单元,监测点包括,交通道路沿线绿地、果园菜地、居民点等,6.2监测方法,6.2.1 访问调查,在乡镇和农场进行访问调查,询问当地农林技术人员及城镇居民是否有螺旋粉虱的发生。每监测,点访问人数不少于10人,6. 2.2实地调查,采用直接观察法或黄绿色粘板(色彩波长为505 nm)诱捕法进行监测调查。每乡镇或农场至少调,查3个不同类型(交通沿线绿地、果园菜地和居民点)的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调查不少于3个地块或街,区。直接观察调查时每个地块或街区调查的植株不少于30株,采用逐株调查或对角线五点取样调查,采用黄绿板诱捕法监测时,每个地块或街区悬挂规格为15 cmX20 cm的黄绿色粘板10片,间隔10 m,左右挂板1个,挂板植株不高于3 m,挂板高度为距地面1. 2 m,挂板诱捕持续时间为24 ho监测点的植,物(作物)应是印度紫檀、大叶榄仁、美人蕉、紫荆花、一品红、番石榴、番荔枝、番木瓜、木薯、四季豆、辣椒,或茄子等螺旋粉虱嗜好寄主,7防治,7.1 应急防控,7. 1. 1疫情鉴定与确认,在非疫区或非疫点发现螺旋粉虱疑似对象时,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应按第5章之规定对螺旋粉虱疫,情进行初步确认,并在24 h内将标本送至省级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机构,由省级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机构,指定专门科研机构进行鉴定,省级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机构根据专家鉴定结果报请农业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公室进行确认,7. 1.2疫情报告,确认本地区发现螺旋粉虱后,当地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24 h内向当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组织本地区的疫情普查,按照农业部“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控制预案”进行分级,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24 h内将螺旋粉虱疫情向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农业部报告,7. 1.3疫情应急反应,各级人民政府按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螺旋粉虱危害范围及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7. 1.4防控措施,2,NY/T 2262—2012,7. 1.4.1 检疫,从境外螺旋粉虱发生区输入中国或从国内螺旋粉虱发生区向非疫区调运的植物繁殖材料(苗木、插,条、接穗等)及鲜活农林产品等不得带有螺旋粉虱,从螺旋粉虱发生区输往非疫区的印度紫檀、大叶榄仁、番石榴、番荔枝、番木瓜等寄主植物苗木、果,蔬、花……
……